1945年11月,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成立,王宏坤担任司令员,王近山和韦杰担任副司令员,纵队下辖16旅、17旅和18旅华泰国际,分别由韦杰、石志本和肖永银担任旅长。在后续的作战过程中,纵队领导和旅级领导进行了调整,王近山接任纵队司令员,杜义德担任政委,韦杰不再兼任16旅旅长,由尤太忠接替,17旅旅长由李德生接任,18旅旅长肖永银保持不变。
在作战中,韦杰与肖永银有时因为意见不合发生过摩擦。特别是在1946年,刘邓大军进攻陇海线时,6纵负责攻击兰封。原本,王近山计划将兰封的任务交给肖永银领导的18旅,由其他两个旅进行配合。然而,副司令员韦杰提出自己也想参与这次战斗的指挥,这让王近山陷入两难境地,而肖永银心中自然有些不满。
当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时,韦杰被任命为专职副司令员,尤太忠则接任16旅旅长。在调整后的作战部署中,纵队副政委鲍先志带领16旅在英山和罗田一带行动,为根据地提供掩护,而韦杰则率领17旅和18旅活动在黄梅、广济、黄安等地。韦杰与纵队参谋程永芳和警卫班跟随18旅行动,任务是在黄安、大悟等地寻找敌人并策动敌人保护军区机关。
展开剩余68%在作战过程中,韦杰和肖永银对于如何应对敌情产生了分歧。当面临三面敌人时,肖永银建议部队停下来派侦察兵分别侦察三个方向再做决定,而韦杰则认为这种选择不安全,主张撤退华泰国际,等侦察兵报告后再调整行军路线。经过考虑,肖永银决定继续留在原地等侦察兵的报告,第二天才决定向西推进。
抵达大悟后,两人对是否进攻大悟产生了不同看法。作为副司令员,韦杰认为18旅应该趁机打一仗,因为这支部队一直在敌人的缝隙中昼伏夜行,形势已经成熟,可以放手一战。肖永银则认为应该先观察敌情,再决定是否进攻,如果进攻,也要分部进行,而不是全力出击。大悟最终被一个团攻下后,引起敌方28师的注意,敌军向18旅逼近,部队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战斗结果也如他们所预期。
在任务完成后,18旅在王家店宿营。旅直属部队如政治部、供给处等大约有200人驻扎在王家店,而司令部则在离此3里远的地方。布置警戒时,纵队却忽视了敌军可能的进攻。尽管上级曾警告18旅该地区有敌军11师活动,但旅部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敌人的便衣队发现了直属部队的行踪,并迅速调动主力部队进行攻击。由于直属队并非作战部队,战斗力较弱,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如何处理这场战斗成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部队主张应尽力营救,但考虑到力量悬殊,韦杰认为应该撤退,否则不仅救不了直属队,还可能把救援部队也搭进去。
经过一番艰难的突围后,部队与主力汇合,并见到了刘邓的首长。肖永银请求处分自己,因为他认为这次作战失败有责任。然而,首长们并没有立即做出处理,知道这时并不是责备的时候。政委询问肖永银和韦杰之间是否有矛盾,肖永银坦言并没有大问题,虽然两人在行动上有过分歧,但并未产生重大冲突。首长听后也感到宽慰,认为双方应该共同总结此次作战的经验。
不久后华泰国际,韦杰被调任华北14纵队司令员,离开了6纵,而肖永银继续带领18旅转战鄂豫皖。1948年,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野部队围困黄维兵团,黄维兵团原本是整编11师的基础,这对于肖永银来说,是一次结算的机会。中野部队分成三个突击集团,南集团由王近山指挥,最终与华东野战军配合,成功打开了突破口,围歼了敌人12兵团。整编11师随后被改编为18军,彻底消失在战场上。尽管国民党军后来重组了18军,但它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支令人生畏的精锐部队。
发布于:天津市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