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国华通配资
基层高血压管理,如何一网打尽?
整理:Key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1.6%,相比1958年增加了六倍[1],而且控制水平仍旧不高,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众所周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高血压管理的“主战场”,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趋势。
近期,《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5版》[2]正式发布(图1),对高血压的基层管理要求、诊断、治疗、长期随访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并新增了筛查与预防和健康教育章节。本文将梳理指南更新要点内容,以飨读者。

图1 指南原文[2]
明确分工,全程管理
该指南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承担的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等管理工作,识别出不适合在基层诊治的高血压患者并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图2)。上级医院确诊的及接收的上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治疗病情平稳后,应及时将有关信息推送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便及时纳入管理并跟踪随访。

图2 基层高血压诊疗管理流程图
血压测量超标怎么办?
从初筛到确诊的完整流程
1. 诊断标准:以诊室血压(非同日3次≥140/90mmHg)为主,辅以家庭血压(平均值≥135/85mmHg)或动态血压(24h平均值≥130/80mmHg)作为重要参考(图3)。

图3 诊室及诊室外血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2. 血压分类标准:根据血压水平,有3类(图4),分类主要依据诊室坐位血压,以收缩压与舒张压中较高者为准。

图4 诊室血压分类及其定义
3. 高血压的诊断流程依据首次测量的血压水平进行分类处理,具体路径如下:
①首诊血压为140~179/90~109mmHg
当诊室血压≥140/90mmHg或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但未达到180/110mmHg时,应在4周内安排2次非同日诊室复测,或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规范的家庭血压测量进一步确认。
若首诊收缩压为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为100~109mmHg,在排除诱因及需转诊的情形后,如安静休息后复测仍维持该水平,且医生评估认为延迟药物治疗存在风险,或患者难以完成后续复诊,可立即确诊。
②首诊血压≥180/110mmHg
如伴有急性症状国华通配资,建议立即转诊。
如无明显症状,在排除其他诱因并经安静休息后复测仍维持该水平,即可确诊。
③诊断不确定或存在特殊类型高血压嫌疑
若依据诊室血压难以确诊,或怀疑为“白大衣高血压”(诊室血压升高而诊室外血压正常)或“隐蔽性高血压”(诊室血压正常而诊室外血压升高):有条件者推荐通过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监测明确诊断。无条件者建议转诊。
从筛查到随访,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1. 高血压长期随访管理
①随访频率:对于血压达标的患者,建议至少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血压未达标的患者,则需每月至少随访1次。若患者符合转诊条件,应严格按照转诊要求进行操作。
②随访内容
合并症询问:随访时,需详细询问患者自上次随访以来是否新诊断出合并症,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脑卒中、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等。
查体与血压评估:每次随访均应进行查体,包括血压、心率等基本指标的检查。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应每3个月监测体重及腰围,以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判断血压是否达标。
生活方式与服药评估: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评估其是否健康,并询问服药依从性及有无不良反应。若血压未达标,应督促患者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必要时,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③年度评估
所有高血压患者每年应进行1次全面评估,该评估可与随访相结合。评估内容除常规体格检查外,每年至少测量1次体重和腰围。同时,建议每年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以及心电图。有条件的患者,还可选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白蛋白/肌酐比、X线胸片、眼底检查、肾脏超声等检查,以更全面地了解身体状况。
▌2. 筛查与预防
①筛查方式
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社区筛查等多种途径,积极筛查高血压患者。对于≥18周岁的成人,建议每年门诊首诊时均测量血压,以便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或高危人群。根据筛查出的血压水平及体检结果,给予患者相应的健康指导。
②预防管理
疑诊高血压:对于未确诊高血压的患者,若首次发现诊室血压≥140/90mmHg,或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应依照诊断流程进一步诊断或排除高血压。对于不符合高血压诊断的患者,应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并建议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以监测血压变化。
正常高值血压:对于血压处于正常高值范围的患者,应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并建议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对于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且合并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房颤动、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或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给予降压药物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正常血压伴易患因素:对于血压正常但有高血压易患因素(包括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年龄>55岁或更年期女性)的患者,应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并建议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异常。
正常血压无易患因素:对于血压正常且无上述高血压易患因素的患者,建议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以保持健康状态。
▌3. 健康教育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持续地应用权威、科学的科普资料,通过多种形式(如短视频、直播、公众号、广播电视、线下讲座、书籍、海报等)组织开展针对居民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针对各类人群的健康教育内容可参考相关指南,以确保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图5 健康教育内容
指南中还明确了5类基层转诊患者指征,有哪些患者?
对于降压治疗时机和用药方案,有何具体指导?
篇幅原因,下期给您揭晓……
参考文献: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5, 40(6): 521-559.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5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5,53(09):977-991.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